煤气化是指将固态化石燃料(主要为煤炭,也包括生物质等其他可燃物质)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过程,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与氧气、水蒸气或氢气等气化剂接触,将其转化为可燃气体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固体燃料中的碳和氢被氧化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以及少量的甲烷和其他烃类气体,生成的产品气被称为煤气或者合成气(Synthesis Gas, 简称Syngas),它是一种混合气体,可作为工业生产的原料气,大范围的应用于化工合成、发电、燃料电池等领域。煤气化的具体工艺有多种,如固定床气化、流化床气化、气流床气化(即气旋流化床气化)和熔融碳酸盐气化等技术,每种工艺都有其适用条件和技术特点。这一过程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直接燃烧煤炭带来的环境污染,并实现化石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
煤气化是指将含碳物质(如煤、石油残渣等)在高温条件下与氧气、水蒸气等反应,转化为一氧化碳、氢气和甲烷等可燃气体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气化剂和操作条件,煤气化可大致分为空气气化、氧气气化、水蒸气气化、氢气气化和混合气化等类型。其中,空气气化是最常见的一种,但由于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会稀释煤气的热值;而氧气气化则能大大的提升煤气的热值,但成本较高 。
煤气化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在1860年代,英国就开始了煤气化的商业化进程,当时大多数都用在照明和加热。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对能源需求的增加,煤气化技术获得了逐步发展。20世纪初,煤气化开始应用于电力 generation 和化工原料的生产。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随着石油和天然气的大规模开采,煤气化的发展相对缓慢。然而,1973年的石油危机再次引发了对煤气化技术的关注。自21世纪初以来,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煤气化技术在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煤气化的上业主要为煤炭开采和供应行业,此外还包括设备制造、工程建设等相关领域。煤气化技术在多个应用领域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大多数都用在生产化工产品(如合成氨、甲醇等)、电力 generation 、制氢、炼钢以及作为工业燃料等。这些应用行业对煤气化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因为煤气化可提供高效、清洁的能源转换方式。
煤气化技术在煤化工产业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现代煤化工产业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煤气化过程转化煤炭生成的合成气(主要成分包括一氧化碳和氢气),不但可以直接作为能源使用,还能够进一步深加工为液体燃料以及多种化学品。作为煤化工的核心环节,煤气化工艺对合成气的需求量巨大,同时伴随着高额的投资所需成本和技术挑战。鉴于不同煤质特性和最终产品的多样性需求,在工业实践中发展出了多样化的煤气化技术方案以适应任何不同的应用场合。
中国能源结构以煤炭资源丰富、石油和天然气相对匮乏为特征,这一独特的国情强力推动了煤化工产业的迅速扩张。煤气化作为煤化工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在世界煤气化市场中,中国占据了主导地位。截止至2017年10月尾声,中国的煤化工行业已拥有运行着超过一千台采用20多家专利技术的煤气化炉,这些气化炉产生的合成气总量突破每小时3000万立方米的大关。在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中国煤气化领域内,涌现出了超过26种不同的煤气化工艺技术。其中,源自国内自主研发的多喷嘴水煤浆气化技术、航天炉技术和神宁炉技术等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据亚化咨询的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0月份,包括GE、Shell引进的国际技术和多喷嘴气化、航天炉、赛鼎炉、神宁炉等本土创新技术在内的六大主要煤气化技术体系,共同占据了中国煤气化市场占有率的8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合成气市场需求量开始上涨的态势中,除了煤制烯烃、煤制油和煤制气等大型煤化工项目持续保持对合成气的巨大需求外,传统合成氨企业的煤气化系统升级改造以及新建炼化项目配套煤制氢装置对于合成气的需求同样成为了近年来煤气化市场增长的重要亮点。
近年来,我国煤气化行业政策体系建设加快,政策性标准不断丰富。根据煤炭及石油化学工业“十一五”计划至“十四五”规划,国家对煤气化行业的支持政策经历了从“调控煤气化建设规模,防止低水平、小规模盲目建设”到“合理控制煤气化行业新增产能。组织实施好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等现代煤气化示范工程,全面评价并探索煤炭高效清洁转化的新途径”再到“科学调控煤气化行业产业规模,有序推进炼化项目“降油增化”,促进煤气化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的变化。
2016年《关于促进煤气化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煤气化行业的健康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提出要优化煤气化产业体系,加强技术创新和环保监管,加强煤化工项目管理和安全风险管控等措施。
2018年《关于加强煤气化行业安全环保工作的指导意见》旨在加强煤气化行业安全环保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政策提出要建立健全煤气化行业安全环保管理体系,加强安全环保监管和隐患排查治理,推进清洁生产和技术升级改造等措施。
2020年《关于促进煤化工产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促进煤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煤气化行业作为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煤化工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尽管在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目前仍面临多方面的问题与挑战。在技术层面,虽然我国已掌握多种煤气化技术并实现商业化应用,但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部分煤气化工艺在能效、环保、适应性等方面仍有差距。例如,部分煤气化装置运行能耗较高,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尚不成熟,且对于不同煤种的适用性存在局限性,这使得在实际生产的全部过程中难以充分的发挥煤炭资源价值。
其次,经济效益问题凸显。煤气化项目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受制于煤炭市场行情报价波动及下游商品市场供需关系影响,许多项目的经济效益并不稳定。此外,由于环保政策日趋严格,企业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大,进一步压缩了项目的利润空间。水资源约束成为制约煤气化行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煤气化过程对水的需求量巨大,而我国西北等富煤地区恰恰水资源相对匮乏,如何平衡煤炭资源开发与水资源保护的关系是一大难题。政策环境不确定性也给行业发展带来压力。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以及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煤气化行业的未来发展路径亟待清晰规划,同时政策制定也需要兼顾产业转型升级和就业稳定等方面的复杂因素。
煤气化行业作为现代煤化工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未来发展前途呈现出多元化和绿色化的趋势。在能源结构转型和环保政策的双重驱动下,煤气化技术正经历着从传统向高效、清洁、低碳的转变。在技术创新方面,煤气化工艺将一直在优化升级,以适应不一样煤种和满足更严格的环保要求。例如,新型高效的气流床煤气化技术和循环流化床煤气化技术有望得到更大规模的应用推广,同时,煤炭分级利用、污染物控制及资源回收等配套技术也将加强完善,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综合效益。
随着碳中和目标的确立,煤气化行业将在发展过程中更看重碳减排与循环经济建设。通过研发和应用生物质与煤炭共气化技术,以及探索CO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先进的技术,煤气化产业有望实现更低的碳排放强度,并逐步融入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再者,煤气化产品链将进一步延伸拓展。除了传统的化工原料合成气外,还将通过研发技术和下游产业链整合,开发更多的高的附加价值产品,如精细化学品、液态燃料和氢气等,从而提升整个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综上所述,煤气化行业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的潜在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煤气化行业有望在清洁能源供应体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并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活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